本书依据高校文科类专业的教学要求,以社会调查的过程为主线详细介绍了从调查题目的确定、调查方案的总体设计、问卷设计、抽样、资料采集、统计分析直到撰写调查报告的全过程。
本书是一本高等院校本科层次使用的社会保障课程教科书,按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介绍了现代社会保障概论的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的操作。本书共10章,包括社会保障法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养老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等各种制度知识和实践知识。每章均附有学习目标、导入案例、知识链接和思考题及实训题,引导学生把握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大变局”、“中国怎么办”无论哪个话题都是宏大叙事,如果从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角度,一本书甚至几本书恐怕都难穷尽,一本书又如何能面面俱到?不妨换个角度,这些深奥、复杂甚至在平常人看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只不过是手段,我们利用这些手段获得缘由、结果,至于如何解决危机,如果站在危机管理的角度,反而能迎刃而解。
本书考察了斯堪的纳维(在北欧)亚福利国家模式,在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后,它所面临的变幻不定的未来。本书阐述了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模式的特点,并与其他的模式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了它的长处与不足。全书包含着的多样性的观点,提供了关于福利国家模式结构、财政基础的深刻见解,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所作出的方方面面的分析,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开拓了视野。书中对从福利制到工作福利制的转变、东欧和全球的发展趋势带来的冲击的讨论,也触动了深层次的学术争议。作者希望读者从中能受到启示激发,随之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和广泛的争论。
本书紧贴农民现实生活,通过生动的事例和平实的语言,从社会保障基本法律问题、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四方面系统介绍国家现行政策法规,解决农民的种种疑惑。
本书是对健康养老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在中国社会快速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即将步入老龄和已经进人老龄的人们(这个群体已超过中国人口的10%),在经历拼搏奋斗,完成抚养责任,财富积累以后,卸下生活重负,摆脱传统的衰老观念,为自已选择设计一段精彩的人生,有尊严且从容、既优雅又健康地走进下一段人生旅程呢。作者用自已丰富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智慧,从观念调整、心理准备、身体健康、财务规划,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与读者分享了相关知识和案例,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与合理的建议。
本书建立在社会资本和社区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以山西省N村为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对我国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构成、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的变迁过程、农村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培育社会资本推进农村社区有效治理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和分析,为分析研究我国农村问题提供崭新的角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不再沦为剥夺农民的圈地运动,这要求为新的城镇化建设注入法治的因素,在宪法和法治的基本精神的指引下,变政府单方行为模式为政府和农民互动的社会建设,充分尊重农民的宪法主体性地位,尊重农民的真实意愿,增进农民的权利和利益。正是基于此种考虑,本书尝试从宪法学的基本原理,追本溯源,并探求新型城镇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行的法治化道路以及加强农民权利保障的宪法基础。
为深入了解我国慈善透明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动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工作,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于2014年3月发起了为期一年的《公益慈善组织透明度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以及对全国93家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观察的活动。本次观察选取了31个省级红十字会、31个省级慈善总(协)会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净资产排名前列的公募基金会,得到了大量观察数据和研究结论,有助于社会公众、公益慈善业和学术界更加深入而具体的了解中国公益慈善透明度的各方面情况。
本书通过对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现状的梳理,儿童福利制度比较发达的典型国家制度以及实践做法的介绍,同时通过借鉴国外比较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现在的儿童福利现状以及具有实际可能性的角度,提出我国构建儿童福利制度的具体建议。
本书从理论上探讨了养老服务的本质特征、养老服务社会化的一般路径,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孤寡、少子女、空巢及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在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和精神慰藉方面遇到的问题,选取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专门研究,分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方面的经验做法及其对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红十字国际评论》是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出版的期刊,旨在促进人们对人道法、人道政策与行动的思考。本期中文文选的文章皆选自2008年4卷《红十字国际评论》英文版,这4卷的主题分别是“伊拉克冲突”、“制裁”、“人权”和“直接参与敌对行动”。
本书是2006—2015年十年间广西民生调查数据资料及相关研究文章汇编,分为发展综述篇、调查数据篇和市县调查数据篇三个篇章。本书以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反映了“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广西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本书对广西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及实现“两个建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作者赵明昕,现为深圳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科组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保险法、证券法研究。救助基金指依法设立,依法筹集,依法补偿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公益性基金。它具有公平、效率、安全三重法的价值。本书沿着“理论研究——实践考察——比较法考察——制度重构”的线索展开,分为救助基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救助基金实践考察、救助基金的比较法考察和重构中国救助基金制度的思考四章。
本书为我社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的连续合作项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作为国际人道法的主要推广者,每年都会组织各国专家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并从中挑选最具学术价值的论文集结成册,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作者均为各国的权威学者,其论题均为目前国际人道法领域最为热门的问题,故而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时效性。
本期选自2010年《红十字国际评论》英文版,三卷的主题分别是妇女、城市暴力和环境。妇女与武装冲突是本期文选重点讨论的问题,所选择的6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妇女与战争这一主题。城市暴力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近期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城市带动了繁荣和多样化,但也日益受到污染、过度拥挤、恶劣卫生条件、贫穷、社会排斥、暴力和犯罪等各种问题的困扰。环境问题也是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气候变化是环境讨论的重中之重。地球上很多不同地区正在逐渐感受到气候变化对于社会的影响。气候变化已不再只是环境、科学或经济问题,它已成为一个人道问题。
本书稿从权利与救济的关系入手,追本溯源地界定了救济权的权力与权利并存的特性,从而肯定了民事权利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模式并存的客观性;进一步探讨了在法律因素之外影响救济模式选择的社会因素,包括不同场域、不同关系、不同阶层和纠纷特点、社会控制分工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当事人救济选择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私力救济的生存空间。
本书立足于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运行的具体实践和政策环境,综合运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评估、绩效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系统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特征、绩效评估特点等问题,构建社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相应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分七章进行探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模型构建。第四章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的实证研究。第五章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影响因素探讨。第六章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的优化路径。第七章为本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本书立足体制转型等背景,从资源配置中的第三配置视角,运用制度经济学、博弈论、会计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以广东为例,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以慈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为主要表现的第三配置失效问题,从概念到内容、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外、从规范分析到实证分析、从微观到宏观、从横向到纵向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全方位的统筹研究,旨在宏观上构建中国慈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问题及其治理的理论框架。
本书以广西新时代农民工的调查为基础,对新时代农民工的时代特征、公民参与、择偶婚姻、社会心理、人文素质、求职网络、交往模式、文化生活、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较全面深刻的市民化及融入城市社会的探讨,以期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学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