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文艺理论,《人间词话》是古代文论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王国维词论的集中体现,体现了王国维融中心文化于一体的高深智慧和广阔视野,是词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本书不仅对《人间词话》进行了详细的译注、评价,而且能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王国维的思想和才学。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古代文论”教材。内容主要包括28篇中国古代文论名篇的注释、讲解,涵盖诗文、词曲、戏剧和小说等各个方面,其注释体现了学术界的最新成就,其讲解不但将基本文论思想做了清楚、明白的说明,而且对重要文论范畴作了历史溯源,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断论严谨,行文流畅,是一部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的中国古代文论讲读教材。
本书从理论上追溯女性身体化的根源以及女性身体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命运,并以此为逻辑起点与思想起点,在男性身体与女性身体的互文性观照下,以文学和广告文本为具体分析对象剖析消费时代女性的身体形象。
本套文集是著名学者、九月派代表诗人郑敏先生亲自选定的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文集,总共六册,分别为“诗歌卷”(上下册),“译诗卷”,“文论卷”(上中下册)。“文论卷”收集了作者关于诗歌理论、诗歌批评、解构主义理论等的论述。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分为上、下两辑,上辑收录了童庆炳的作品《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下辑收录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主要内容包括:谈古论今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谈西论中开放自我与走向世界;宗教与诗学诗人(作家)的宗教情结。通过对儒、道、释文论思想的差异和互补的研究,通过对气、神、韵、境、味等文化范畴的研究,揭示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性格。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本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收录了《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一书,下辑收录了《历史题材文学前沿理论问题》一书,集中体现了童庆炳先生对中国文体的思索,该书从中国古代文体论的历史回顾,西方文体论的历史回顾,文体作为系统,文体的功能以及文体的创造,历史题材文学的例证等诸方面,对文体问题做了系统的,全方位的考察。作者构思的严整,立论的锐意求新,将中、西方文论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说理的透彻细腻、行文中深沉的历史感,是该书的突出特点,也是其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之所在。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以一种新颖的体例,即《文心雕龙》“道心神理”说、《文心雕龙》“奇正华实”说、《文心雕龙》“会通适变”说、《文心雕龙》“因内符外”说、《文心雕龙》“循体成势”说、《文心雕龙》“感物吟志”说等“三十说”论述刘勰对文体、文学创作、作品构成等的思考,读来饶有趣味,让人兴致盎然。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除“导言”论述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外,全书分为四章,分别论述: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书中认为,文学活动的本质是审美,要在传统的文学的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四个本质论的基础上,增加体验说、自然说这两种层面,并用美学的视角看文学,于文学之中发现美。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本书是作者谈现代文学理论、文艺社会学、文艺社会心理学、毛泽东讲话研究等论文和短文,既有谈及《一个人的遭遇》和《告别马焦拉》等原创作品的文学批评,又有涉及电影《集结号》等的评论心得,是作者多年来的文学思索,也是作者多年来对文学理想灯火的寻找,作者最后认为:文学理想在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审美升华三者的辨证关系中。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包括上、下两辑,上辑收录了童庆炳作品《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下辑收录了童庆炳先生近年来关于形式相互征服说、语文教学、经典化、历史语境等诸问题的论文,计划为:第一章文学创作的意义;第二章文学创作的一般准备;第三章文学创作的客体;第四章文学创作的主体;第五章文学创作的至境追求;第六章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第七章文学创作的样式和技巧等。
本书通过对古希腊悲剧、古罗马悲剧、文艺复兴悲剧、古典时期的悲剧、启蒙时期的悲剧、十九世纪的社会剧、二十世纪的荒诞剧的梳理,通过对古希腊悲剧和基督教的“悲剧”、中国式的“苦戏”、日本的“悲情体验”之比较,试图找出悲剧与悲剧精神之间的关联。
本书是《童庆炳文集》之一,所谓“维纳斯的腰带”,指的是文学创作的奥秘。本书以深刻的学养为经纬,汲取了古今中外各不相同乃至势同水火的文学创作理论,再加以作者自己独具匠心的选择和推衍,畅谈了作家在创作时如何获得美和诗意。在全书严谨的学术框架中,既有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又有鲜活的生活和创作感悟,论述清晰简洁,例子生动丰富。对于创作者而言,它是进一步艺术探求与通变的有益参照,对于理论家来说,有助于开拓眼界与思路。《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曾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本书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对京派文学的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纳与论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把握较为全面,资料扎实,条理清楚,拓展了传统京派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从文章的写作入手,逐步进入文学创作的实践,通过分析优秀文学作品的特点和编者本人的创作体会,按照各个文学体裁的特点分别讲解各种文体的特征和创作手法,通俗易懂,示范性强,还配备了相应的练习。应读者要求,本书增加了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修辞用法的内容,以方便自学及课堂教学。
本书是一本与《幼儿文学》相配套的写作指导教材。内容包括对儿歌、童话、儿童剧的写作指导。通过分析经典作品的写作特点,重点介绍相关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供思路拓展的有效途径,并展示了宁夏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写作的成果。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技术,创作出高水平的文学作品?这将是一个理论和技术难度很大,但是,应用前景十分美妙的领域。《机器文学》是老少皆宜的休闲知识类书籍,适合于所有背景的读者,甚至中学生都能享受其大部分乐趣。“机器文学”既可理解为“用机器创作文学”,又可理解为研究“机器文”的学问。
本书为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30余篇,以国家社科基金2015年重大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及空间理论文献翻译与研究”成果为主,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理论指导,论及中外文学及文化方面的多个领域,论文作者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国内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及在读博士研究生。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比较文学理论领域的英文学术研究论文集,主要讨论西方的文学现象及文学理论问题,收录论文近20篇,涉及女性主义批评、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阐释学等论域。收录论文的作者有国内外知名学者,也有国内相关领域的博士研究生等新兴青年学者,文章论证严谨、材料丰富、视野开阔,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比较文学领域学术专著,以现代文学史学理论为依托,通过对近代以来中美各家学者所从事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工作展开比较研究,向读者展示中外学者在中西方不同文化和学术背景影响下从事中国文学史书写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本书试图打破人们日常观念中固有的所谓“成文之文学史即为客观存在的历史”这一定见,将文学史书写与“主观描述”“文化语境的变迁”等概念间建立联系,以期对学界今后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本书包括“中国文论的新机遇与新境界”、“历史学对中国文化与文论研究的挑战”、“对小说的超常兴趣和小说文化价值的确认---冯梦龙与巴赫金关于小说文化价值思想比较研究”、“论明清文人传奇戏曲与八股文的文体交互”、“叶燮《原诗》的偏激与失误”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