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一种“要眇宜修”的文体,经过温庭筠、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历代词家的不断开拓,形成了特有的文体风格,或清空、或雅正、或柔婉、或沉郁。这些审美范畴是把握词体艺术特质的关键。本书通过历代词论资料和词作分析,归纳出词体的主要审美范畴,层层梳理、细致分析,深入阐释各种范畴的内涵及词学意义。本书层次分明,论证清晰,语言流畅。通过此书,可对词所特有的文体特征有一全面了解。
本书为作者多年学习古典诗词的心得笔记和写作方法,以全新的现代理念,阐述了杨氏诗词“金字塔”理论的中间部分即“艺术层面”的内容,包括意象塑造、意境开拓、语言风格、兼收并蓄和章法布局;包括诗人的独特见识、遐思襟怀、睿智心泉、忧患思辨和理趣之美,有学术积累价值。
本书由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孙柏两位合作完成。主体部分共有“经典的双刃”、“《哈姆雷特》的意味”、“劳伦斯·奥利弗或《哈姆雷特》的声画之舞”、“冷战氤氲、丹麦王子与悲剧的多重意味”、“柯静采夫,冷战文化的内部与外部”、“低回与寂寥之间”、“剧变时刻、《哈姆雷特》:英雄或幽灵归来?”、“后冷战,庆典时刻与《哈姆雷特》的‘完满’”、“《哈姆雷特》中国行”、“独立电影?影像与暴力之维”、“21世纪的《哈姆雷特》及结语”等十一部分组成,以对谈的形式来梳理《哈姆雷特》电影改编的历史脉络,试图铺展这一经典之作借助不同的银幕演绎而打开的文本褶皱,并在此基础上以揭示和显影这一社会象征行为的历史书写意谓,深入地阐发萦绕着哈姆雷特银幕形象而获得呈现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内在的精神分裂,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等世界名著及其改编电影的文本内外、台前幕后故事。
本书以大众文化理论为思考基点,把中国儿童文学纳入儿童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框架内重新进行审视,从而连接起儿童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诸多逻辑点,发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形成更为开放的理论视野与批评话语方式,并使儿童文学研究建立起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平台和能力。
本书共九章,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的内涵、特点、分类、发展概况及其儿歌童话、寓言、故事、散文、戏剧、图画书等各种文体的起源、发展、特征、作用、分类、创作、改编等,每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阅读赏析、目标检测四部分。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后殖民女性主义概念辨析及发展概况;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分为建立批判哲学、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国族论、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姐妹情谊、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性与身体及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策略;三、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分为重构文学传统、形象批评、母题研究、文体研究、诗学研究等。四、该理论的困境与发展方向。
本书是第一部对清初浙东学派文学思想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既重视对领袖人物黄宗羲文学思想的阐发,也努力钩沉其弟子们在文学观上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黄宗羲甬上弟子文学思想的研究,将比前贤有更为深入、更为全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对浙东学派的认识,对当代文学和文论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第一部对清初浙东学派文学思想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既重视对领袖人物黄宗羲文学思想的阐发,也努力钩沉其弟子们在文学观上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黄宗羲甬上弟子文学思想的研究,将比前贤有更为深入、更为全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对浙东学派的认识,对当代文学和文论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第一部对清初浙东学派文学思想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既重视对领袖人物黄宗羲文学思想的阐发,也努力钩沉其弟子们在文学观上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黄宗羲甬上弟子文学思想的研究,将比前贤有更为深入、更为全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对浙东学派的认识,对当代文学和文论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著述的计划结构主要是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学讲稿,大致接近文学翻译的专业教学框架,(即包括文学翻译的一般理论,现代翻译史和现代译者研究相结合的论述,另有莎士比亚汉译专题研究),但非普通翻译教材,较适合研究者参考。这是笔者十五年来的文学翻译论文选集,其中部分已经发表。十余年来,我一直学习外语,主要用功于欧洲文学(英国、法国、德国),和欧洲文学的汉语翻译。2004~2007,从事“法国文学的现代中国接受”课题研究,微有所得,出版《现代中国的法国文学接受》(1870~1950)。2008年春节闲暇时刻,猛然想起这十余年来的断续写作,欲整理一过,篇什计较,计算“文学翻译研究”之所成为,另新增论文数篇,集结成为此书,大致接近文学翻译的专业教学框架,但非普通翻译教材。
全书共十一章,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图画书、儿童诗歌、童话和寓言、儿童小说和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报告文学、儿童科学文艺、儿童戏剧和儿童电影、儿童文学的创造和批评、儿童文学的接受与阅读指导等进行了介绍,旨在帮助教材使用者了解儿童文学的历史概况与发展趋势,系统掌握本课程必备的理论知识。
本书阐述近代新闻观念的形成及其导致的近代小说转型。晚清报人通过比附小说而形成新闻观念,形成大量介于新闻与小说之间的“类小说”,西方的叙事技巧也为报人所掌握;由于晚清小说家多为报人,种种报刊因素和报界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小说生产方式,促进了新小说的形成。
本书是《钱江学术丛书》之一种。本书试图通过对日本汉诗的总体检阅,系统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在东瀛的衍生与流变,在更浩瀚的学术时空中观照中国古典诗歌的深远影响。全书不仅以宏通的视野考察了覆盖东亚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文化东渐的渠道与方式,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得以衍生于东瀛的历史原因,而且细致入微地辨析了日本汉诗的发展阶段及其阶段性特征,清晰地勾勒出其盛衰起伏、递嬗演变的轨迹。此外,本书还在较深的层面上透视了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渊源关系,并进而揭示了时代风会、生活环境、审美情趣、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因素在诗歌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多元综合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整理史料工作的不断开展,书信的史料价值也为人们所重视,目前的工作着重于书信的搜集和整理,但对于书信内容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拟开掘其内容研究,并对论学书信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做深入的研究。
本书为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2010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如何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发生、发展和变异中参与进来。它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反启蒙性质,而是深切地进入了启蒙语境并为之做出自己的努力。除了审美形式创新价值,它还有启蒙建构价值。本书稿从发生学、本体论、谱系学、形式论、媒介诗学、信仰性等诸多视角和层面,并选择了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包括胡风派文艺思想、冯至、穆旦等综合期诗学、当代先锋派文学的信仰之维)等。
自由主义文学作为中国新文学中的一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现代化焦虑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突出文艺的审美功能,以一种审美话语实践方式参与现代中国的价值重建。如果说自晚清至“五四”以来以启蒙主义、革命话语代表着主流、激进现代性追求,那么,在自由主义文学那里则遭遇到相当程度的反拨和质疑。自由主义文学面对现代性的问题,基本态度是力图在遵循自身文化传统的逻辑中来展开现代性的想象与建构。自由主义文学这种反思与批判的姿态,使他们没有步入狂热的、激情式的西方现代性崇拜,而是以较为谨慎、清醒、理性的视角,审视中国式的现代性路径,并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弊端,试图开出他们审美救赎的药方,特别是面对传统向现代的“断裂”式过渡所遭受到的思想冲击、情感震荡、价值失范时,努力地做出自己的文化和美学选择:承继“五四”启蒙主题,以文化复兴作为启蒙出发点,探寻契合中国式发展的现代性,表现出一种审美现代性的自觉追求。
本书为作者首部现代诗歌理论专著。作者基于对现代诗学诸多困境的纵深思考,主要以美国20世纪诗写实践和批评实践为参照和研究对象,全面、深入地剖析了诗意现实的现代构成,提出了日常深度、沉默美学、异质现实、散漫诗意、呈现诗学等等一系列重要的新观点、新概念、新视角,为现代诗学描绘了全新的建设图式和发展方向,从而使本书既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指导性依据,又在现代诗学建设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中国“耶鲁学派”研究成果的第一部专著,旨在通过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理论,对当代西方文论中耶鲁学派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西方文论—中国研究—实践阐释”视域内的全面研究,比较当代西方文论背景下的耶鲁四学者各自诗学理论、经典观、美学思想、小说重复等理论,剖析相关经典作品及其理论影响。
本书是对文学本文解释的系统研究,对作家的原初解释和批评家的本文解释进行了系统说明,解决了本文解释中的许多技术问题与思想问题。
《海上花列传》是清末韩邦庆所作的章回体小说,是方言文学(吴语文学)的杰出代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对该小说作了两次翻译。一是语内翻译,就是将《海上花列传》从方言作品翻译成国语作品。二是语际翻译,将《海上花列传》翻译成英文。本书主要对其语内翻译(今译)与语际翻译进行了比较研究。其内容包括:从《海上花列传》的综述研究出发,描述《海上花列传》的翻译研究现状,提出本书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分别从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角度研究《海上花列传》的翻译策略、翻译问题和翻译过程;分别比较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共性与差异,指出其五个方面的翻译差异和四个方面的翻译共性。全书从典型的个案切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深化了古籍今译的语言问题、文化问题、认知问题、形态比较问题,对古籍研究及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
本书为其博士论文。时空体理论是历史诗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是,目前的时空体理论研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其理论来源界定不清,对其理论整体建构与具体运思把握不准,甚至存在着许多错误解读的地方,本书从比较视野中,运用症候阅读法、解释学、深层历史阅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优点,形成了一条新的解读思路。这条解读思路是较为切合时空体理论实际情况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